Monday, June 18, 2007

from McDull

拿着包子 我忽然明白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有张保仔的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吃过那个包子。原来愚蠢 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 不一定有力气。有力气 也不一定行。拿着包子 我忽然想到,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个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呢?

Thursday, June 07, 2007

所谓游戏规则

http://zhaomu.blog.sohu.com/48143318.html

http://www.gongliang.com/articles/%e8%82%a1%e5%b8%82%e4%b8%89%e5%8f%a5%e5%8d%8a.html

第二个网址的那首歪诗太绝了,入木三分;
转载一下:

庄家笑翻散户惨,信ZF比登天难,要用俩字来形容,操蛋!

对外说税绝不涨,内部偷偷做文章,公理诚信何处有,肮脏!

半夜起来尿尿,看见调息公告,昨天刚刚满仓,我操!

辛辛苦苦一整年,一遭回到解放前。谁再相信财政部,傻逼!

晨跑朋友放哨,说是今必价掉,将信将疑嘲笑,伤心欲绝圈套。

政府立誓不印花,无知股民笑哈哈,半夜鸡叫忽然到,哗啦。

--------------
这样的手法, 与汇率调升如出一辙, 一国财长, 汇率调升前一星期还信誓旦旦,人民币绝不升值;
这就像一个笑话, 这样的游戏玩下去, 现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说不升的时候,那就是快了,快升了;
所以, 我们不会有像格林斯潘那样受人尊敬的人物;
他们只能作为一个整体, 强势出现;
谁,谁敢哪怕露一小脸?

Sunday, June 03, 2007

IT project sucks most of the time

http://www.linuxkungfu.org/images/fun/geek/project.jpg
i found this pic of coincident; and it really tells u how an IT project being carried out most of the time;

and all these pitfalls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gap and knowledge gap; so an perfect IT project with highly customizations is rarely completed successfully; but the standardized IT projects without these problems have a high rations to achieve;

most IT projects like ERP/CRM/MRP etc are established by stuff described in the picture, surely the situation varied from project to project, company to company; usually the key roles are sales, consultant, PM, SA, programmer, and definitely customers;

there are also some pitfalls during the project's initiation period, especially the customer has it's own IT Dep. Usually the IT Dep. of customer is involved in the bidding and evaluation events; but usually the end user is not IT Dep.. Then problems will float up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b'coz of the communication/knowledge gap, no one will know how the whole system behaves until it's first deployed; the end user suddenly found the system with many limitation that beyond his acceptability;
then the project may come to a termination; (sure with other influences and force);

as the communication pipeline is not short, the situation described here  is  just  one of  the  probability;
I'll tell some more if I'm still evaluating my career path;

--
kEiTh / Zc
Blog:http://solitaryak.blogspot.com/
Calendar: calendar4keith.notlong.com
and chant instantly here:
http://www.myPlugoo.com/R1YC4HRFKRR

Friday, February 10, 2006

adding FavIcon

FavIcon generater: http://www.chami.com/html-kit/services/favicon/

addling tags:

<!-- option one -->
<head >
<link rel="shortcut icon" href="favicon.ico" >
</head >

<!-- option two -->
<head >
<link rel="shortcut icon" href="favicon.ico" >
<link rel="icon" href="animated_favicon1.gif" type="image/gif">
</head >

Category:
Technorati tag: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青少年读物--Object-Oriented Analysis

以前的同事Opera说,到30岁了还要看诸如Thinking in Java之类的青少年读物,是很悲哀的, 当然,我还没到30,当然,我也感觉到了它正大步流星的朝我奔来,做好准备要给我一个措手不及.
 
前天拿着program leader开出的reference book的list跑去lib借书, 赫然发现list里面有一本书叫作---Object-Oriented Analysis, 有点汗, 大学都一直没有好好看过这么"重要"的学术著作, 到了现在, 始终跨不过去. 当年倒是有一门课, 叫做面相对象编程,其实就是讲C++, OO一带而过, 管院四大杀手之一执教,那六个月过得战战兢兢,可是OO却学得一知半解,因为要紧跟杀手步伐,大学的课程都是浓缩的灌汤,哪能面面俱到.
 
OOA借回来了, 我决定用两个星期读完它, 用太多时间读不划算, reading list太长了. 不读? 不定什么时候又要遇到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趁早,青少年读物就要青少年的时候读完.
(回头看见书架上的TIJ,有点汗颜, 得抓紧读了)
 
introduction很有意思:
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is based upon concepts that we first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Objects and attributes, classes and members, wholes and parts. Why it has taken us so long to apply these concepts to the analysis and spec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s anyone's guess--perhaps we've been too busy "following the flow" during the heyday of structured analysis to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s.
看来这个债,欠得有点久了.
 
另外引用了大英百科里关于"Classification Theory"的一段话, 大致讲人类认识世界,一直使用的三种组织方法包括的思想:
1.对象和他们的属性之间的区别;
2.对象和他们的组件之间的区别;
3.不同对象间不同点的形成/构成;
基本上就是区分对象的思想.
 
OOA发展的初始阶段, 又是与飞机有关的项目, 一票人(DFD Team, Data Flow Diagrams)利用流程图全面的解构functions, 并作为后续规范的框架; 另一票人(the "data base team")分析系统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建立信息模型(就是实体关系图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 或者语义数据模型 (Semantic Data Model). 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不断发展这种组织方法. DFD team 困扰于解决一些对空间理解的基本问题, 诸如挡一个控制器关闭了分机对另一个控制器的反应器, 到底会发生什么. 相反的, the Data Base Team进展得相当不错,深入理解了对空中运输的控制. 但是两票人的成果并不能很好的吻合; 更糟的是, 二者相互矛盾. 按照原理, 这两个模型应该在某种程度上结合. 在项目进程和预算的压力下,这两个半成品被带入到初步设计中, 项目组希望矛盾能在这一阶段得到解决.不幸的是, the "Data Base Team" 被人厌恶, 甚至被认为是麻烦的制造者; 很多人不得不为这个不成熟的解决方案买单.
 
看完这段历史,进一步加深了的一个印象.为什么每一门课都要从历史讲起?好像国内的许多课程都浪费在了介绍历史上面,如果都能写的哪怕像OOA这么意简言骇,也不至于每每渐入佳境的时候就得嘎然而止.
 
基本上, 例子告诉我们,很久以前人们就在尝试用DFD和ERD来做设计和分析, 但是过分分离的两个部分,导致了后期结合时的困难. 另外,用DFD对function分析,并不能很好的勾画出对象的轮廓,所以上面例子中DFD team的那个困扰,在我看来,就是对象中method相互间关系的分析问题. Data Base Team走得很顺畅,却给整个项目带来困扰,这倒是有点意思, 作者认为他们常常忽略了很多关键的问题.这是否来自于他们对复杂function的忽视呢 ?
 
当然,最后总结是作者把OOA运用于实践, 获得成功.主要是把notations 和 strategies结合, 首先帮组分析员对问题空间有足够的理解, 然后在健壮的框架下加入运作需求(processing requirements).
 
(to be continued)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Lecture-Party

How can it be?

I created this amazing word last lecture, when I'm attending one of this Lecture-Party. This is an exact description of FT mode postgraduate students' LIVES in this university. We don't meet each other at the day time, 'cause everyone is busy with his favor things, travelling, shopping, academic field rather than their major, or just sleeping, etc..But at the lectures, in the wonderful nights, we could get together, like a big party, meet someone you can hardly meet in day time, talk about things you do these days, share your new stories, show off your ridiculous experiences, imitate Doctors' ugly tone and accent, WA, what else u could expect?

we are having most "fascinating" days in our lives....

master lives
(to be continued)

岁末的最后憾事

就在即将跨入人生历程的又一个年头之际,我受到了两个打击.

1.这本来也许可能或者会成为一件颇让人开心的事情---我最喜欢的女blogger---羊小羊同学给我留言了. 但是事实难料,就在我斟酌那条留言是否真的是来自"那些女人教我的事"的主人,我看清楚了留言:我不是xxx好伐. 这不啻一晴天霹雳刹那间将马尔代夫沉入印度洋. 我心灰意懒, 留言道歉, 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会说,你就是那个女人.

您明白我的感受嘛? 就好像拿着一本"活着"冲上去对余秋雨说,余老,我特爱看您的书.然后余老扔给你一句,我不是xxx好伐?


2.当年的研友--静静姐姐,一年后在MSN上叙旧,追述当年的战斗友谊,关怀彼此的近况,然后彼此留了新的联系方式.末了,丫问了一句:你别打我,我知道你是谁,但是你叫什么名字啊?我知道我们一起考研的.....
........
........
静静姐,您要我再说些什么呢? 真tmd伤心啊.咱们的战斗友谊就是这么被对待的嘛?

在后悔和失望中,我迎来了又一个生日....
当然,一切依旧,在今天的尾巴上,想想这一切,突然觉得挺有意思,突然莫名的很高兴,反复无常的生活总比平淡无奇的百无聊赖有意思,您说呢?

末了,对自己道一声,生日快乐.
谢谢所有祝福我的朋友们.


2005.1.19
申 昜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回答 ----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言录

我不是一个出名的科学家,我是一个职业的科学家,我首先要做的是,对得起这份工资

-------------- 黄昆

Sunday, January 08, 2006

新年伊始

两天前的那篇post,没想到引起这么多朋友的注意,其实那个话题在blog圈和记者圈中反响很大.我突然明白,不是我们大多数不关心政治,政策,而是很少人知道或者意识到当下是一个多么糟糕的环境,以及它的趋势是那么令人担忧,我们就像扔进冷水锅里煮的青蛙,当意识到的时候恐怕.....
最危险的是大众的习以为常,不知道这能否理解为一种绝望

那篇post除了发在我的两个blog上之外,我还forward到一些朋友的邮箱,之所以没有发给太多的人,是因为我觉得写的不好,基本上只是材料的索引和重点的摘录,里面还有太多的英文.所以邮件我只发给了我认为会相信我进而有耐心读完的人.当然,两天过后,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首先,我没想到几乎每个读过的朋友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或多或少的反馈,我已经在msn和QQ上和很多朋友继续讨论了这个话题.另外一个,让我费解的就是,一个德国的老先生昨天在skype上call我,我们进行了愉快的交谈,据说,他是看到了我的blog但是不懂中国的吏治.

老先生姓scales, 他原来是英国人,后来和一个德国mm结婚,然后就在德国生活了.他是社会党的地方代表,儿子也是地方的议员,但是德国的地名太难记了.老先生很喜欢研究各个地方的政治,但是显然他对我们这里的情况不了解.我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跟他讲了好半天,那个累呀~~~在学校做presentation也没这么累啊.老先生说了很多,但我记得的只有一点,他说,马克思是对的,但是列宁和斯大林是不对的,人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应该有各种权利.显然,他怕我听不懂,用了很多简单句.在我的理解就是,搞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后来我们又聊到选举,他说你不喜欢(??)可以离开到其它的地方去,要不就去voting,去改变它.当然,我期待中国的发展,但是voting似乎挺"神奇"的在这里,我长这么大,似乎只投过两次票,都是在高中,拿到学校发的资料,然后班会上老师会告诉你,你们应该选某某,然后其它的随便.我期望明天会更好.

返回来,讲这个信息传播的问题,这是很无奈的,我很佩服anti, 一个很记者的记者,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可是有多少人在看,或者能看到他的blog? 一年内经历两度被封,现在更被spaces把整个blog删除了.
希望他是愈挫愈勇

blog是一个小众传播的方式,我昨天把QQ的签名档改成:
1.向有良知的中国报人致敬 
2.请和我一起读安替的网志(blog),并告诉你的每一个朋友

让多数人意识到我们真正需要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欠缺了些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任务,我知道没有哪个个人可以做到,但是我希望能够影响到每一个身边的人,以这种小众传播的方式来带动更多的人.

可以尝试在这个连接里找到anti的blog.
需要gmail邀请,想了解rss怎么用请直接mail我.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我们的责任是报道一切"---向有良知的中国报人致敬

"我们的责任是报道一切"---事实上,我不能肯定原话是怎样说的,因为这句是译自泰晤士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如果中国的新闻都要在国外的媒体上看到的话。
 
当然,如果你跟我一样更经常读纽约时报的话,同样可以看到 相关报道
 
中国"媚介" 总是演绎经典,当然关于邵飘萍几十年前的这篇旧闻已经被删了,感谢网易编辑的苦心。
 
摘一点泰晤士报的内容:
The newspaper had run into trouble when it was forced to drop its slogan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report everything".
 
Propaganda mandarins had criticised it in June for breaking the story of the killings of seven rural protesters in Dingzhou, northern China, as well as its sympathetic reports about a migrant worker who killed his foreman and three others after his wages went unpaid.
 
今天看凤凰卫视的新闻我还在想,这下碰上矿难的中国官员有托辞了,你看,人家美国不也是矿难嘛。可是人家美国矿难有美国媒体报道给你看,你让中国媒体藏着掖着就以为天下人不知道了?我是不相信中国人脸皮比别人薄的,特别是某些国人。这不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是什么?不怪得安替说咱们就是地球村的芙蓉jj。
 
这只会导致一场新的新闻危机,没有人再信媒体说什么;或者媒体丧失了其作为媒体的价值。
 
我们,只剩下娱乐了。大家还是贴贴美女照,玩玩网游吧。
 
最后,当我实在不知道还要写些什么的时候,总算找到了点中文资料另一篇),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联合早报似乎是新加坡媒体......
 
这无疑让同学们都看到了中国加强"媚介"管制的信号,反映了红色当权与媒体出路的紧张关系。Boston邮报
The informal strike at the Beijing News was highly unusual for China's entirely state-controlled media. It reflected tensions between communist leaders and media outlets, which have pushed the limits of official tolerance in recent years, sometimes drawing punishment for aggressive reporting on corruption and other politically charged issues.
 
NYTimes的这段话更令人难过:
For some Chinese political analysts and dissidents, these attacks on leading journalists dashed hopes that a new era of press freedom would begin when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his deputy,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took power in early 2003.
 这预示着新领导人上台后记者对新闻自由的新时代的希望破灭。
 
最后,终于在这里看到了那句原话:负责报道一切!
 

Monday, December 19, 2005

google jabber联手打造IM标准

三天前我就在slashdot的订阅邮件里注意到了这条新闻google-code-updates有更详细的说明。jabber发布了一份Jingle的初始文档,包括了一系列对xmpp(the IETF's 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的扩展,这些扩展使xmpp可以实现VoIP通话,视频,以及其它P2P的多媒体进程。

另我不解的是下面这段:
jabber:开源的Jingle重现了2005.8发布的Gtalk所采用的协议,并且google也通过JSF(Jabber Software Foundation )的标准化进程支持Jingle的标准化和革新。"今天"发布的规范包括:
1.JEP-0166: Jingle Signalling --是P2P进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穿越防火墙通信,而且可以被扩展以支持多种类型的进程。(作者:google的ScottLudwig 和 Joe Beda,JSF的Peter Saint-Andre,Jabber有限公司的Joe Hildebrand)

2.JEP-0167: Jingle Audio --Jingle audio 进程的描述类型,实现了jabber/XMPP 用户间一对一的VoIP通话。(作者,google的Scott Ludwig,JSF的Peter Saint-Andre)

毫无疑问,GOOGLE 和Jabber联姻奋战IM标准化市场,紧随其后的是宣称对这一系列协议提供支持的各类多协议IM软件,包括:Antepo, Cerulean Studios (Trillian), Coversant, Digium (Asterisk), Gaim, Jive Software, Novamens, Psi, SAPO, and Tipic. 我所感兴趣的是,google何以让GTalk刚一推出变陷入沉寂,与HELLO,Picassa不同,GTalk可是嫡系,这则新闻告诉我们,GTalk是冲着标准来的,它必将掀其新一伦IM市场的腥风血雨。GTalk很高明的避开了直接/现有 用户的争夺。就像GMail一样,GTalk在寻找一个突破点,它要重新整合IM市场,从而导致现有用户群的流动,当然,流向支持XMPP协议的客户端,从而变成GTalk阵营的一员。

和MSN,AOL,YAHOO在目前的IM市场上抢夺用户,显然对GTalk来说不是什么好主意,GTalk在整合另一个阵营以对抗现有的三巨头。因为Google的强势是信息的整合(搜索引擎,Gmail),而不是内容的提供,那么与传统的IM服务商不同,他不可能走三巨头的路子来提高黏性以获取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用户忠诚度。google仍要走信息的整合,通过IM的互连互通开始。google进入VoIP在我看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Category:
Technorati tag:, , , ,
______
UPDATE: 所谓google的强势不是内容的提供,主要是指他的主要服务不在于内容的直接提供,而是信息的管理和索引,这是它的一个特征,不自己提供信息,采用第三方信息,或者用户提供信息,比如fooglegoogle base,其它搜索类服务更不用说了。在抢夺IM的策略上,google的策略也延续了这一特点,不是通过花哨的功能,而是互连互通。另外,GUSH软件里的gate way 可能会成为一种方式,当msn,AOL拒绝于xmpp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的时候。

当登录GT,或者GAIM等IM软件,也可以VoIP,也可以和msn,AOL的朋友聊天,客户端软件就不是一个问题了,也会促使更多的人用Gtalk,因为登录MSN还是AOL,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Gtalk也必定会变得稍稍臃肿(相对于目前状况)。

Monday, December 12, 2005

xooglers-exgooglers

slashdot消息,最近有个网站很火暴--- Xooglers,google的前员工在这里回忆曾经的google岁月,彼此分享。这个blog讨论了一些google公司里的好事和坏事,還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记载了一段很有意思的google历史。


很多人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网站,其实像google这样一个让人极有归属感的公司,我觉得不难想象,这绝对是你一生中事业的一个高峰。


这是一个神奇的公司,员工可以牵着宠物上班,每层楼有餐厅,可以随时享用免费的点心,每个星期有一天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办公大楼里有健身房,当然我觉得最帅的,可能是派名片的那一刻,..........


让所有IT人疯狂的公司

Saturday, December 10, 2005

the Beatles

读书笔记--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Beatles 是20世纪最重要的流行乐明星,不但因为他们留下的音乐,以及商业上的成功,而是他们永远改变了流行乐的社会和音乐义蕴,以及可能性。他们对流行乐史所造 成的核心震撼,有两个特质現在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在当时(60‘S)却是很不寻常的。第一个特质是自主性。Beatles是个自给自足的团体,自己写歌, 自己决定产品价值,自己掌控事业生涯的进程。对比的例子是同年代的乐手Cliff Richard, 一开始也是走Skiffle/rock'n'Roll 路线。第二个特质是野心。Beatles是第一个挑战上下層文化截然划分的流行乐手,他们把流行乐当艺术。60年代后期,摇滚的萌芽,beatles大有 影响。

1957-1962, Beatles基本上是只翻唱他人歌曲的乐团,只是走skiffle音乐路线的男孩团体,在他们青少年末期阶段,靠着在利物浦或汉堡的俱乐部里表演就可以 生存。他们学习的技巧大部分是演奏技巧:发展了一种引人注意的声音风格,足以盖过俱乐部里人们聊天的声音;其特殊之处又使他们的竞争力高于其他互相较劲的 翻唱乐团;他们也聪明地利用最少的己述和资源,复制出美式摇滚乐,节奏蓝调,以及摩城唱片风格的录音室效果。在这个阶段,Beatles是在学艺,一位荷 兰籍学者鹿加特莫札尔(Lutgart Mutsaers)曾提出让Beatles与众不同的,是波希米亚的气息,john Lennon和当时的吉他手Stuart Sutcliffe都是艺校学生,受到当时到处混杂着船员,酒徒,画家和青少年的利物浦及汉堡夜生活很大的影响。

1962-1966, Beatles改写了英国流行乐法则。他们的名气本来只在利物浦流传,这个时候开始先是扬名全英国,后来进入国际巨星之列。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表演团体 赢得了广大的美国市场。虽然这时,Beatles需要英国最大的唱片公司EMI的销售能力,以及国家广播公司BBC的宣传支持,来获取商业上的成功,但他 们的事业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特别的。他们的经理人是来自利物浦音乐零售公司的Brian Epstein,没有伦敦演艺圈的背景;他们在EMI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不是个一板一眼的流行乐工作者,而是多才多艺的录音师,制作过电影明星Peter Sellers的专辑。Beatles也不是天真无邪的青年,而是经验丰富的乐手,自信写歌胜过丹麦街的专门写歌者。他们的个性和聪颖,使他们成为新闻和 广播节目制作人的宠儿;他们的成功唤出了一群新的流行音乐听众。”新“与“旧”的差别在Beatles头两张专辑封面便可明显看出:原本是穿着线条分明的 套装,蹦蹦跳跳的工人阶级表演者,摇身一变,成为穿着黑色高圆翻领套衫,表情忧郁的学生。他们歌曲的性质和崛起的时间正是与工党政府上台,一种新式的,针 对年轻人的自由消费主义兴起,显然是奠定Beatles轰动成功的基础,但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去运用成功,而不是被成功利用。Beatles属于某 种音乐社群,这个社群比较受艺校训练影响而非商业思维影响,同僚间的竞争远超过排行榜名次的相较。

1966,Beatles开了最后一次 演唱会,然后变成嬉皮。回顾起来,似乎无法避免,但在当时,Beatles以流行文化领导者身份变成青年文化的追随者,的确是一个正向且惊人的决定。就社 会的角度来看,这意味公开与嬉皮文化结合,最明显的是药物使用。就音乐层面来看,表示他们从取悦大众的流行歌手转变成以录音室为基础的艺术工作者。尽管 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The White Album两张专辑还是取悦了大众,但这些唱片也象征了Beatles致力创作具有试验性质,插电的,或者用60年代晚期的新字眼--“前卫进步的” (Progressive)--音乐的承诺。而如果说Beatles缺乏新一代前卫摇滚乐手对乐器掌握的精湛能力和作曲方面的复杂成熟度,他们却仍保有旋 律方面的天赋和幽默感。1970年Beatles解散,却依然是站在流行文化革命的最前线,这是10年前他们初登汉堡舞台的那段日子根本无法想象的。

skiffle: 1955-1960年间盛行于英国的音乐形式,年轻人以洗衣板(??)等素人音乐的乐器,伴以无比活泼的方式演绎美国的传统歌谣与民谣

Denmark Street: 号称伦敦的锡盘街,长期以来是音乐出版商和唱片店聚集地
--------------------------------------------------
Update: 书后的注解没错,的确是洗衣板,英文叫作washboard,附图左边那个就是washboard,作敲击乐器。真是神奇了,这玩艺原来在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wikipedia:

The washboard and frottoir are used as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employing the ribbed metal surface of the cleaning device as a rhythm instrument. The washboard is used in many diverse forms of music such as jazz, cajun, jug band, and old time music.

The washboard is mounted in a wooden frame, but the frottoir is made only from the metal ribbing and is hung around the neck. The frottoir is also called a Cajun or Zydeco rub-board and is a late 20th century variation on the washboard,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musical use. It was (almost certainly) invented by one of Clifton "King of Zydeco" Chenier's associates (or, possibly, by Mr. Chenier himself).

WashboardPiano.JPG (49KB, MIME type: image/jpeg)